鋼琴知識系列 - 鋼琴調音
鋼琴調音其實就是轉動釘在鋼琴內部鐵架上的調音釘,增加或減少琴弦的拉力,從而達到一定的音高,而調音釘一共有兩佰多粒,即是說有兩佰多條琴弦需要調音。現時的音高國際標準為 A440Hz ,亦即是鋼琴鍵盤上由左至右數起第 49 個鍵,其振動的頻率為每秒 440 下,但由於琴弦其金屬屬性的關係,拉力日漸減弱,頻率就隨之下降,另外,每條琴弦的拉力可達九十公斤,整體拉力達二十噸,拉力下降導致背後的鐵架和音板變形,從而影響其音色和音量,而有定期進行調音的家用鋼琴,一般都不會跌超過 2Hz ,凡跌超過這一個單位,都需要進行音高提升,俗稱超拉,但由於超拉比基本調音更費時費力,對調音師的技術更是一種考驗,因此收費一般都會比基本調音貴,而且超拉對琴弦的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,需要一段時間去消化突如其來的拉力,因此需要進行兩至三次調音方能回復其穩定性。此外音準偏低對使用者亦有相當不良的影響,試想像一個學習音樂彈鋼琴的人,其使用的樂器連音也不準,長期聽著不正確的聲音到底有多糟蹋耳朵?尤其是對聲音特別敏感的小朋友,所以為了避免以上情況, 一般建議最好三個月進行一次,不應超過半年 。 調音亦叫調律,與數學和物理密不可分,想了解關於調音方面比較深入的知識,我們就需要了解到「音」的由來。其實音樂學家們都一直為如何定音而煩惱,所以他們找來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們紛紛討論應該如何定音。在遠古時期還沒有像鋼琴般先進的樂器和完備的音樂系統之前,人類只能夠用極為簡單的四五個聲調來奏唱 單旋律 (Monophonic) ,大概在二千五佰年前古希臘時期一位叫畢達哥拉斯的數學家,突然發現按住弦線的一半彈揆,其發出的頻率剛好是全條弦線的兩倍,從而發現「八度」。由於他認為萬物皆數,宇宙一切的事物都可以用整數和比例表示,於是他嘗試把一條弦線以不同的整數比按住彈揆,他發現以三二比按會得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聲音,也就是現代的 So 音,如果再三二比按,就得出 Re ,如此類推,於是他就按照這個分律方法把八度裡面的七個音給分割出來了,這也就是所謂的 五度相生法 (Phythagorean Tuning) ,跟中國春秋時期法家代表管仲的 三分損益法 非常相似。直至一千年後的中世紀,音樂家們對於音樂複雜性的要求越來越高,於是就按照原定的三二比繼續向前計算,結果把 12 個音全找出來了。再直至一千年後的十六世紀,由於音樂創作藝術和樂器製